<時事評論>
海洋公園捱過一關又如何?

今日立法會財委會續審海洋公園 54 億撥款,最終獲得通過。

首先利申:我持有四張海洋公園年票,是樂園一旦倒閉的潛在苦主。

走上「潛在苦主」之路,當然是由變成家長開始。作為三個兒子的父親,樂園的確是親子好地方,但若果不是因為「放仔」,我是整整 20 年沒有踏足海洋公園。

而我深信兒子長大後,應該會快速擁抱各種虛擬遊戲,甚至虛擬樂園,放棄實體樂園。對新一代而言,選擇著實太多,已經不需要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娛樂方式。

海洋公園身陷財困,現在向政府申請 54 億元撥款,訴諸「集體回憶」,倘若沒有港府的財政支持,將在 6 月結業,海洋公園聲稱,最受損的必然是員工和園內的珍貴動物。

先不論海洋公園的動物開支本來就很有限,或海洋公園高層薪水與表現不符,又或者政府過去其實有幾關心「集體回憶」的死活,我們應首先問,互聯網新時代,香港是否仍然需要發展主題樂園?

主題樂園為工業年代的產物,自人類開始用電後,各種機動遊戲陸續出現,1861 年發明旋轉木馬,1885 年出現過山車,1893 年建造摩天輪,這些機動遊戲成為主題樂園骨幹,為勞動階層集中而有效地帶來娛樂。

昔日大眾娛樂不多,香港經濟在 70 年代開始上軌道,勞動階層開始有娛樂需求,香港也於同一時期建成海洋公園,回應大眾,期後公園數次翻新,提高娛樂質素,對應香港人逐漸改善的生活品質。 多年來,確實為不少港人留下美好集體回憶。

盛智文年代,海洋公園曾一度起死回生,每年能賺過億,連續 11 年來錄得年度盈餘,但樂園的營運模式需要極高訪客數目(而過去大多是內地自由行旅客)去支撐。

三個問題顯然而見:

第一,整體訪客數目不一定永遠增長,當香港發生社會運動,或經濟受疫情影響,曾經以為永不退潮的自由行旅客一去不返,應驗了股神巴菲特名言:「潮水退去,才知道誰不穿褲子游泳。」一個 740 萬人口的城市,能夠支撐兩個大型主題樂園嗎?

第二,樂園需要不斷擴充、投資新的基建及設施,才可以與周邊城市的樂園不斷競爭,只能面積鬥大、設施鬥多、機動遊戲鬥新。這會是一個無底財政深潭,海洋公園的地理位置受制,營運又充滿制肘,本身贏面不大,更重要是政府有魄力、意志及承擔去帶領樂園在這個劇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嗎?

第三,自互聯網時代來臨,整個經濟生態出現巨大變化,娛樂產業不再限於實體地點,卻散落在智能裝置中,跟主題公園競爭不只是鄰近地區的樂園,還有各人的手機和無界限的虛擬世界。當旅遊的競爭戰場已經轉移,仍這樣「all in」押注落舊式實體樂園經濟,是否明智?

正如港府不思進取的旅遊政策,管治班子長期抱著舊思維去營運海洋公園,以為掌握內地自由行旅客便可以一勞永逸,實情卻嚴重落後於形勢,除了忽略網絡時代帶來的危機,盛智文離開後,海洋公園管理層也懶於推陳出新,沒有繼續以創新主題取勝,今天之敗是必由之路。

海洋公園作為主題樂園的任務似乎已經完結,即使捱過了當前財政難關,但有關未來定位及發展路向的調整,再不能只是由一班政務官、領導層及天價聘請的顧問小圈子說了就算,到爛攤子出現之後就當庫房是提款機,一切由公帑埋單,涉及天文數字。

相比之下,四張年票的損失,何足掛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