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讓市民盡情發揮 – 卑路乍灣空間實驗

如果你最近有經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相信都會見到以下奇景:海濱的空地上,放置了鋼架、鑲有轆的卡板、沙灘椅等可移動的傢俬,大人小朋友可以隨意組合使用。有年輕人用它們扮作滑板滑行、有一家大細坐在卡板上扮扒龍舟,更有人把沙灘椅放在卡板上扮點心車,甚至有人視那裏為「海濱沙灘」享受日光浴。

更有趣的是,同樣的移動卡板,在不同日子及時段都催生了不同的空間生態,而只要讓市民盡情發揮,創意就會被自然釋放。

這是首個海濱「先駁通、後優化」全面完成的項目,去年初率先開放臨海板道,到現時二千多呎的公共空間也開放給市民使用。海濱事務處及海濱事務委員會,明顯努力打破過往公共空間死板的操作。

我們有幸參與了這一次地方營造,認真思考如何為這一段海濱塑造比較開放的地方性格。過往不少公共空間的建設,在規劃的過程,總會投放不少資源和時間提出耳目一新的方案,設計圖巧奪天公,到頭來完成品卻與構想圖落差很大,設施沒想像中受用家歡迎、公共空間沒想像中閒適和熱鬧。

花了時間金錢,得物無所用是最可惜的,也不是善用公共資源的做法。要讓公共設施真正切合巿民所需,其實並沒有一步到位的方法,最實際是容許一個trial and error的測試過程, — 先用經濟實惠的材料,做出設施的雛型,盡早開放讓公眾使用。測試公眾的反應,就是最科學的方法,驗證規劃者的想法是否實際,之後設計再跟從觀察實際使用情況而調校及改良,才能讓設計最貼地及到位。這次卑路乍灣的構件設計,就是這樣的一次試驗。設計團隊特別選用卡板作為物料,除了卡板與這一帶貨物起卸區有密不可分的地方聯繫,也因為卡板容讓彈性隨意調配及組合。

可移動傢俬其實有很大的塑造潛力,值得研究如何輻射到其他海濱用地。例如在西九海濱,當局曾經有段時間放着座椅,衍生出市民也慢慢自己帶自己的座椅放在那裏,令到每天都會出現新的「座椅陣」。早前有發展商就西九海濱附近的高鐵站項目提出設計修改,新方案預計會由為西九站至海濱一帶,帶來十萬呎新的公共休憩空間,比舊方案多出接近四倍。今次的提案,看出了發展商對公共空間的重視。這大片公共空間更是最佳的實驗場,期望政府及發展商可以突破過往做法,在不同地方放置靈活設施,讓公眾參與互動。

當然有人會質疑,放置靈活設施、寵物可自由進出,會否構成安全問題。場地管理當然需要顧及基本安全,但走極端也並不一定是好事,安全措施做得如何天衣無縫也無法阻截所有意外發生。而若我們願意找出一個平衡、接納多一點風險,城巿生活才更有生氣、更有活力,而我們也要相信市民的公民素質,懂得照顧自己及別人的安全。這次在卑路乍灣放置移動卡板,再次印證只要容許空間,市民自然會有無限創意,這是一個研究公共空間極重要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