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旅遊寒冬」 言之尚早

最近內地旅客數目急降,旅遊業人士擺出一副慘樣,左一句「寒冬」,右一句「救亡」。一般市民卻無動於中,心說一句:「你都有今日。」

不能怪大家以「食花生」心態看待這次所謂「寒冬」,因為得罪講句,若數「敗家」程度,香港的旅遊業應該算是「名列前茅」。先不說其他,一個業界只是用了短短10年,就可以把香港由「購物天堂」降格成「購物煉獄」,店舖出盡心思宰客,導遊兇神惡煞恐嚇,害群之馬視訪客為「水魚」或「羊牯」。當「水魚」不來了,你卻呼天搶地擺出可憐嘴臉,誰會可憐?

旅業像吸了「自由行毒」

當然,大家對旅遊業的不滿,不止因為這些業界枯枝,還有很多很多。

前人智慧說,天降橫財,多是詛咒。過去10年,「自由行經濟」基本上令到香港旅遊業滯留在低水平的商業生態,內地客大量湧入,廉價團、免費團盛行。錢賺得太易,透過流水作業、以廉價取勝的生態鏈養活大部分業界。因此,整個業界可以整整10年不用思考轉型及提升質素的問題,當然只會落得被淘汰的命運。

業界自我沉淪,外界本應無可置喙,但「自由行經濟」基本上是以殺雞取卵的方式糟蹋旅遊業,而且是個零和遊戲,旅遊業(及其他如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在短時間內獲利,但不少社會代價及成本,卻是與旅遊業無關的你和我去承受。肥缺出現,抓緊機遇,於商人來說天經地義;但當租金急升趕絕其他店舖,各處變成千篇一律的金舖、藥房、化妝品店,城市面貌單一,生活出現諸多不便,甚至催化中港矛盾之時,旅遊業界作為既得利益一群,可曾有一刻向大家表示過歉意?

而當自由行威力減退時,旅遊業界頓失方向,不知所措,但看見旅業領導提出「救亡」的建議,如「開放自由行到內地二線城市」、「拍嶄新宣傳片」、「開發大嶼山建度假區」,甚至「向內地旅客宣傳旅遊業不支持港獨」等等,都只是「得啖笑」。大家慨嘆,香港旅遊業像吸了「自由行毒」一樣,只懂得繼續飲鴆止渴,無法從毒海中抽身。

這是城市比併吸引力的年代

在我看來,自由行經濟對香港最大的傷害,是我們為了迎接低端訪客,卻讓自己落伍失格,令香港慢慢失去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東西:風格。旅遊業不再問,香港有什麼獨特之處,是遊客一定要到來才能體會?旅遊業不再關心,香港有什麼吸引之處,是無可取代、獨一無二,令各地訪客趨之若鶩、百來不厭?沒有風格的城市,沒有可能成為偉大的旅遊城市。當我們只能以奶粉及化妝品為招徠,而不是用自己獨有的文化、歷史、社區生態與城市魅力為號召,這個城市的旅遊業注定要沒落。

而現在談「寒冬」,為時尚早。

不少商業研究都指出,內地的「千禧族」(millennials)將會主導10年後全球旅遊業的發展。他們消費力強,而且願意一擲千金換取最好的旅遊經驗;但他們有性格,文化觸覺強,也對到訪之處的格調及文化氣息有極高要求。

這是個城市比併吸引力的年代,鄰近城市早已致力發掘自己城市獨特吸引之處,為的是在未來10年爭奪這批「旅遊新人類」的歡心。而我們政府與業界領導呢,卻鮮有把心思放在這些「旅遊文化基建」之上。幾年過後,你認為我們只賣金鏈、奶粉及化妝品,加上千篇一律的商場、餐廳、街景,真的可以吸引他們來嗎?輸掉城市吸引力的比併,旅遊業的「寒冬」才真正開始。

旅遊業從不止是一個行業,更是發揮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最前線,理應肩負發揚香港特色的責任。但過去10年香港旅遊業的操作,基本上把香港降格成一個「普通的大陸城市」,跌出旅客首選之列。這是大家怨恨之源:旅遊業如此「敗家」,哪有資格談「寒冬」?

拋棄爭逐數字的遊戲

旅遊業有沒有其他可能性?我相信是有的,但我們要拋棄爭逐數字的遊戲,轉而問一個核心問題:如何令香港變得更吸引?在這意義上,旅遊業便再不能迴避3方面的工作:

投入文物保育:我們不需大力興建新的景點或什麼駭人地標,任何一幢舊建築,就是最具吸引的景點,因為它們是獨一無二,盛載動人故事,展示香港特色。但是,香港的旅遊業從不參與保育工作,容讓香港不少極具旅遊潛力的舊建築在地產發展洪流中黯然消失(卻另一邊廂致力提倡興建一些沒有文化內涵、極度俗套的地標作替補)。

以舊戲院為例,不少亞洲城市如檳城及新加坡早有前瞻視野,把舊式戲院翻新成為新旅遊亮點,亦同時創造經濟價值。香港亦有如北角舊皇都戲院這樣的瑰寶建築,遊客見到時均驚訝香港居然有如此大型的「都市藝術品」。如果能夠好好運用,絕對可以成為讓香港自豪的新旅遊地標。但政府及商界不見有魄力及文化視野去為香港好好保護這些旅遊資源,而旅遊業界對這些保育議題更是毫不關心。

保護城市經驗:地道文化體驗是城市吸引力的核心,到街市找舊街坊聊天、與年輕藝術家對談、追尋經典電影取景場地、到老房子探訪平凡百姓家,這些獨特的個人體驗,讓訪客更有效與城市連結,比起去星光大道及紅磡購物更深刻,亦是未來高質旅客的追求。但這些有趣城市經驗,需要社區脈絡與文化氛圍所盛載,這些都需要透過時間積累,卻可以在一夜之間被連根拔起。在這層次上,旅遊便不止涵蓋餐廳、酒店、商場這些「點」,整個城市的面貌都值得旅遊業去關心。任何影響城市有趣面貌、威脅傳統文化、破壞獨有景致的事,旅遊業界都有需要出聲及捍衛。

擁抱人文知識:旅遊是個人化的體驗,城市的格調舉足輕重。觀看世上讓人百去不厭的名城,必定是歷史及文化氣息濃厚,而且人文視野滲進城市不同領域。香港旅遊業再不能只狹隘地聚焦在產值及商業價值,更需要以人文角度去塑造「香港風格」的旅遊,讓外地人感受更富層次感的香港。從事旅遊業的人,都要具備這種視野。

如此種種,都需要深耕細作。我們的旅遊業,會有這耐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