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九評古蹟辦

這是「苦主」的申訴。

有見北角舊皇都戲院收購如火如荼,「活現香港」過去多月致力爭取這幢珍貴建築獲公正評級。相對政府,民間資源匱乏,但我們也花兩個月撰寫專業文物價值評估,並沿用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的評審準則,在知識基礎上確立這幢建築的獨有價值。

在4月1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會議中,古蹟辦卻離奇地只將舊皇都戲院建議評為三級,即屬最低的級別。這決定引起社會反響,背後理據一直成疑。過去多個月,我們只有卑微請求,就是希望古蹟辦能夠走出黑箱,給大家一個說法。

我們很累,但,古蹟辦,就是,不說。

「不說」背後,已不單止是歴史建築評級制度的問題,更見專業的失落、管治的倒退,與香港其他範疇的困頓何其相似。

(1)武斷妄為:在4月18日古諮會的會議,當被質疑為何皇都戲院建議評級那麼低,古蹟辦代表指出「裏面改動比較大」為評分最重要扣分因素;但當再被追問時,古蹟辦終承認當時對戲院內部改動情况其實並不掌握。多麼的似曾相識:掌權的官員只要「覺得」內部「應是」面目全非,就可以妄下定論,一切只是「斷估」。其實只要翻查改動申請紀錄,並親赴現場考察,就不難知道其實皇都戲院內部結構完整,何來「裏面改動比較大」(7月17日《明報》,〈深入內部逐處比對 皇都戲院現形記〉)?何時香港連文物評級決定都只是由一堆「我覺得」、「我認為」、「應該是」堆砌出來?

(2)無視質疑:評審小組4名專家在評級的角色舉足輕重,但他們鮮有向公眾闡釋其理念與想法。直至早前香港電台《早辰.早晨》節目(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訪問了其中兩名專家,公眾才得以知道,他們的歷史觀超錯、價值觀過時,也跟社會大眾想法有極大出入(見6月6日《明報》,〈文物評級建議還可信嗎?從皇都戲院說起〉)。為此,我們只是問:究竟專家們這些想法,是否為古蹟辦所認同及接納?我們只求一個「是」與「否」,可惜,古蹟辦,就是,不說。

(3)閉關自守:懷着這些疑問,「活現香港」曾要求索取評審小組評估舊皇都戲院的評分紙,但遭到拒絕。我們於是去信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女士,懇請與專家小組會面,理解他們的評級理據,也願意為各項細節提供我們一手的研究資料。信是在7月18日發出,至今音信全無。民間欲與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卻屢次遇上最典型的官僚操作,「零回應氣魄更壯」,一副「好官我自為之」。

(4)劃地為牢:判別一幢歷史建築的價值,觸及的知識範疇廣闊,沒有任何「專家」可以掌握全部知識範疇。就以皇都戲院為例,不掌握戰後建築、戲院建築及香港電影業歷史這些知識範疇,評級決定是沒法令人信服。為此,我們建議邀請其他專家參與是次評審工作;長遠而言,我們更見擴充專家小組、邀請不同背景的專家加入評審行列的需要。當然,至今,古蹟辦還是沒有回應。

(5)背離常理:我們翻查古蹟辦自己為舊皇都戲院所撰寫的文物價值評估,意外地發現,內容與「活現香港」撰寫的報告大致相同,古蹟辦自己對舊皇都戲院的價值評估也不低。那麼,評估報告與專家小組建議的落差,所為何事?在《早辰.早晨》節目中,有專家小組成員就親口說:「我個人不太重視這些參考資料(古蹟辦的研究)。我係用自己的認識去做評估。」這揭示了一個更核心的問題:古蹟辦究竟是否還在意評級判斷有規有矩,並且是建基在知識、常理及專業基礎之上(informed decision)?

(6)錢字當頭:同一名專家小組成員在訪問時亦提到,若然歷史建築獲高評級的話,政府動輒要用巨額公帑進行保育,豈非勞民傷財?保育古蹟當然牽涉公帑,保育私人建築尤其棘手,但這是評級以後的事,留待業主、政府及社會討論及磋商。但評級建議只應建基在建築的歷史文物價值,財政考量已超越其權限。我們不禁要問,究竟專家們是否一直越俎代庖?而究竟多少次古蹟辦讓「錢」的因素扭曲了私人歷史建築的評級決定?更重要的是,這是否古蹟辦向專家小組下達的工作指引?

(7)高高在上:一個開明的制度,應該容讓政府吸納民間的想法、識見及視野,而且讓政府與大眾站在同一高度對話,深刻討論,坦誠交流。這數個月「苦主」體驗,感受至深的卻是現時評級制度如何封閉及由上而下,基本上我們容讓4名專家及古蹟辦執行秘書先為珍貴建築判別其價值,公眾只有在最最最後階段才有機會「嘈一嘈」。我們用了兩個月撰寫的專業報告被貶為「意見」,民眾聲音被當成耳邊風。怪不得評級制度與社會嚴重脫節,更遑論政府與民間開啟對話之門。

(8)輕視庶民:更讓我驚訝的是,古蹟辦領導及眾評審專家對我城我地的歷史感情竟是如此片面及薄弱。庶民生活、大眾娛樂、流行文化、光影世界,這些都是香港的歷史,而且有血有肉;而戲院建築必定牽動大家情感,因為它面向普羅大眾,盛載你和我的記憶與印記。如此種種,卻在評審過程中一直缺席。專家有權決定歷史建築的生與死,但過程中,至少應該要認真聽聽我等庶民的想法嗎?

(9)視野欠奉:作為肩負保育責任的政府部門,我們期望古蹟辦(以及發展局)展現新思維及視野,帶領香港在保育範疇尋求突破,甚至在國際上佔領導地位。這是相關官員應有的氣魄,否則煩請退位讓賢,不阻地球轉。而且,建築本身就是展示一個城市視野與格調的窗口,古蹟保育直接確立我們城市的品味、宣示我城的文化水平與觸覺。但是,當處理像皇都戲院如此獨一無二,亦是香港最舊的戰後戲院建築,古蹟辦都只是當作一份流水作業差事,因循苟且,草率行事。怪不得這樣的一整代人,只能夠集體地給後人留下如此無品味、欠獨特性及缺乏本土歷史感情的城市。

當常識、制度、專業水平與視野都陷落,我們真的很累。 但,古蹟辦,依然,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