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58億元的迷思:
「樂園」還是「泥土」?

為了振興旅遊業,政府打算擴建迪士尼樂園,需要按比例注資58億元。有關撥款備受關注,焦點很快落在港府與迪士尼不公開的合作協議,以及究竟港府會否被「搵笨」。

58億元絕不是小數目,究竟我們可以用來買什麼?應該買什麼?還可買什麼?

「汽水」還是「普洱」?

樂園經濟,就像汽水,甜度十足,容易入口,而且可調校至一模一樣:以同一方程式,樂園營運者可以變出一式一樣的卡通人物、音樂、場景、格調、氛圍,絲毫無誤。在全球化的大時代,樂園經濟席捲各地,只要有地,哪裏都可變樂園——但你絕對分辨不出在歐洲、亞洲及美洲所嘗汽水味道的分別。

城市風韻,卻像普洱,甘苦並存,層次交集,需要細嘗。普洱葉在夏天沾上濕潤之氣,適量發酵,到冬天乾燥時,水氣蒸發,讓味道沉澱,周而復始。在若干年後,普洱釀出不同層次的味道,而且沒法刻意調配,一切渾然天成,充滿驚喜。城市風韻就是這樣,沒法複製、調控,只會隨城內人的生活日常、社區發展、街道變化、傳統承傳而有機地凝聚、醞釀,慢慢孕育出獨特且豐富的文化面貌,以及無可替代的城市格調。

我們當然可以擁抱樂園,汽水與普洱並非勢不兩立;但當決定是否花這58億元時,何以我們的胸襟只囿於斥巨資以舶來物作為自己城市的旅遊招徠?旅遊業界也必須問自己:香港是否甘於只讓訪客接觸二手的文化、複製的樂園,還是希望他們走進城市的文化深處,感受其獨有城市風韻(如果有的話)?

我們的旅遊業當然可以停留在前者,但任何偉大的旅遊城市,都一定致力在後者,努力營造及保護自己的文化內涵,彰顯我城獨有性格及生命力,並致力在世界版圖發揮文化軟實力。

可惜,香港往往只容得下汽水的糖分與甜膩,卻容不下普洱的甘甜與清淳。

「煙花」還是「樹根」?

全球化令世界趨同,正正如此,要在城市之間的競爭取勝,方法不在把自己變成別人,而是致力「做回自己」——相信「你是你本身傳奇」,努力知己知彼,並深刻了解自己文化獨特處,然後致力發揚光大。這是任何城市定位及旅遊發展必須有的策略思維。道理是何其簡單:倫敦要與紐約競爭,難道他們會拆除自己的大笨鐘,然後建華爾街式摩天大樓作為招徠?

香港呢?卻偏偏不遺餘力拆掉舊建築、剷平舊區域,把城市掏空,然後在各處換成一式一樣的商場、餐廳、寫字樓及豪宅,引入世界隨處可見的品牌、商品甚至是樂園。琳琅滿目,但沒有一樣是來自香港、植根香港。

迪士尼每晚煙花燦爛,進入樂園可以讓人盡情忘憂。但花火只在瞬間,離開樂園,人始終要回到生活日常。城市的文化氣質氛圍,就是大家的「根」,讓人感到踏實及「貼地」,一切有血有肉、有笑有淚。

旅遊發展本該讓人更認識自我,偏偏香港卻是本末倒置:為了爭逐利潤,業界樂於拔掉「樹根」、拆掉「過去」,迎來所謂的「發展」;但這些都像花火,一閃即逝,難以持續。而建基在薄弱文化基礎的旅遊業,就像無根的樹,長遠是沒有可能不垮下來的。

「樂園」還是「泥土」?

58億元可以建樂園,但若給我選擇,我會寧願「添泥土」,致力豐富香港獨特的文化土壤及氣象。58億元可以考慮做的事實在太多:我們不如購買幾幢瀕臨拆遷的舊建築,創造新舊交替的城市風景?不如讓手作市集在各處萌芽,讓年輕人的創意蔚然成風?不如拯救一些苦苦支撐的式微行業,協助獨力掙扎的舊店老店創新,促成更地道的旅客體驗?不如興建表演場地,供有才華的音樂及藝術人才一個舞台發熱發亮,並吸引海外「發燒友」來港?不如成立「文化旅遊學院」,提升旅遊從業員的文化修養,幫助香港旅遊業轉型?

可惜這些想法從來未被認真討論、研究。這牽扯到另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從來沒有一個文化願景,去指導如何發展我們的旅遊業及動用相關資源。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們從沒有一套超越「訪客人數」及「旅遊收益」的發展藍圖與文化願景。

但這願景從何以來?有人堅持保育重要,有人認為開發至上;有人認為拯救式微工藝要緊,有人說發展新經濟才是王道;高官認為故宮「魅力無人能拒絕」,院長卻慨嘆本地博物館艱苦經營、資源欠奉。文化願景不會從天而降,社會上的價值與取向可以南轅北轍,沒有不斷的調查、探索及知識交鋒,是沒有辦法凝聚共識。

偏偏這些在香港卻好像完全缺席。牽涉如此龐大金額的旅遊投資,我們該問的實在太多:現時旅遊業最迫切的投資是否在擴建樂園?這是否能創造最大文化價值?能否豐盛香港品牌及文化底蘊?是否切合未來5至10年旅遊消費的趨勢及轉變?有沒有審視過整體旅遊資源分配的比例?有沒有環節長久受到漠視?最具潛力發展的是什麼?擴建能否令我們的城市格調提升?這些問題,高飛狗及米老鼠不會給你答案,但主事官員是有責任至少給我們一個說法(這跟故宮博物館的爭議是何其如出一轍?)。

是否斥資擴建樂園,相信議員會有足夠智慧審視,為香港做出明智決定。冰雪公主一揮手就可建成魔法城堡,但樂園歸樂園、童話歸童話,要栽種文化景致與城市風韻,需要適當土壤、開墾施肥、深耕細作。而撫心自問,我們願意花58億元在「泥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