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宅旅遊」欠規劃

熱愛旅遊的港人無法外遊,唯有轉投「宅旅遊」市場(staycation),卻因而引發了迫爆鄉郊地方的問題。

在剛過去國慶與中秋四日連假,不少偏遠地區如大澳、西貢及長洲等都被迫爆,街道水洩不通,交通無法應付,甚至影響當區居民出入;某些遊人的行為也惹起當區居民不滿,例如垃圾堆積如山,口罩隨處棄置;鹽田梓有人偷入村公所沖身,將村公所變「村公廁」;沙螺灣村民更疑因不滿遊人太多,憤而關閘截斷東澳古道。

平日人煙疏落的鄉村小島,突然被洶湧而至的人潮迫爆,居民感到憤怒,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自疫情爆發,大家的生活都是深居簡出,留家抗疫,近月疫情稍控,想來個本地遊透透氣,亦絕對合情合理。

某些遊客未有「有品旅遊」心態,人群湧至鄉郊,矛盾自然出現。但這問題還有另一層次:我們沒有將旅遊規劃與城市管理結合,未有理順一套防範及應付遊客超出地方承載力的方法。

遊客為鄉郊帶來經濟收入,但過度旅遊(overtourism)卻是具破壞性的,會為居民生活帶來滋擾、破壞鄉郊本有的寧靜與環境。近年,世界各地不少城巿也面對相同問題,二○一八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發表研究報告,提出十一個緩解過度旅遊的方法,當中有一個建議適合今日的香港參考:與本地持份者積極溝通,例如設立本區旅遊管理小組及定期開會,這正是香港鄉郊旅遊點所缺乏的。

二○一七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培育及拓展本地綠色旅遊,同時加強保育鄉郊的自然生態與人文資源,為鄉郊注入動力,促進生態旅遊。不過,在完善配套如交通之外,我們總是忽略發展這些鄉郊的承載力,以及旅遊資源管理。

事實上,我們要致力避免遊人過度集中在某些區域,一窩蜂湧到郊外。其實,本地遊不一定要到鄉郊,香港市區本身就有數之不盡的探索路線,有趣景致就在大街小巷中。港島的中西、灣仔區、九龍的油尖旺、佐敦、大角咀等,只要花點工夫及耐性,做點事前資料蒐集,在熟悉的社區中就能挖掘鮮為人知的故事及有趣景物,城市處處都可以重新認識,來一趟深度遊。

而城市規劃在這方面當然有重要角色。若果我們矢志發展城市遊歷,便需要更多的公共及綠化空間,更舒適及闊落的步行空間,足夠的林蔭及遮風擋雨之處,讓遊人享受在城市蹓躂,把城市散步變成「宅旅遊」的新點子。

長假期的鄉郊旅遊災難,反映香港本土旅遊一直缺乏完整的規劃,問題並不會自然消失,我們需要政策介入協調,否則近年常掛在口邊的活化地區、綠色旅遊,其實並未有發展的基礎。